我的ph值等于7
我的ph值等于7
化学世界丰富多彩,溶液的ph值更是很有趣的。当ph<7时显酸性,当当ph>7时显碱性,当ph=7显中性。我时常耷拉着脑袋在想:如果我也是一瓶溶液的话,可以说100%是中性。why?
在班里,我学习不上不下,每次考试不是优秀但也不差。被班主任评为中等学生。每次大扫除,我总是顺而从之,时刻待命于劳动委员。所以在班务日志的记载中,我既没有上光荣榜,也没有上黑名单。
在我班,好象被一把锋利的箭把我班分为两派:a派和b派。我所讲的a派呈碱性,就是那些性格开朗,外向,能够大胆地表露自己内心的想法的同学。同时,他们有许多兴趣爱好,比如:乒乓球。小提琴……惟有他们懂得娱乐生活,享受生活。我时常在课外和他们一起研究明星趣事,和他们一起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。所以,我也属于a派。
但他们太顽固了,老师批评了。也不知道难堪,只是卖着傻脸呆呆的笑。因为他们对学习没兴趣,老师布置的作业不按时完成。所以我又不属于呈碱性的a派。
b派呈酸性。主要表现在对于老师布置的任务能够积极的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,上课专心听讲,瞪大眼睛,跟随着老师思维一起飞跃。因为我和他们一样热爱学习,所以我也属于b派。
可是在我眼里,他们从来都是一副死气沉沉的样子,每每都把心弦绷得紧紧的,我可告诉你哟,你可千万不要把一些明星的贴纸和歌曲去考验他们,对于这些,他们可是七窍都通了六窍,只有一窍不通了,每次看到他们拿着书本摇头晃脑,在老师面前都如一只只温顺的小绵羊,从不敢吭一声的样子,我便讨厌起来,所以我又不属于呈酸性的b派。
是的,我既不属于a派,又不属于b派。因为我知道,生活需要七色阳光,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,用行动去挖掘,懂得享受美好时光。同时,我呀也懂得一天不是24小时,而是8万6千4百秒,需要抓紧每一分,每一秒去奋斗。
我不是呈碱性,也不是呈酸性,我的ph=7。
读《母爱等于0.018秒》有感 (字数:750)
今天,我在《读者》上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――《母爱等于0。018秒》,文章讲述的是:2005年9月5日,陈静送女儿李纯去上学,得经过一条铁路,那天,铁轨上停着一列火车,挡住了上学的路,李纯决定从车底钻过去,就在她退伸下去的那一刻,火车启动了,李纯顿时僵住了,就在火车立马就要碾过去的那一刻,母亲陈静以无法形容的速度冲向了火车,将女儿压在了自己的身体下面。两人被送往医院后,母亲背部严重擦,脚也骨折了,而女儿除了来不及缩到车厢下的右手被碾断之外,几乎毫发无伤。看到这里,我沉默了,静静的,仿佛整个世界都沉默了。等我回到现实中,已经泪眼模糊了。我无法想象那是怎样的一幅场面。那位母亲在自己受伤后,没有先感到伤口的痛,而是先为女儿右手被碾断感到无比痛心。我虽然不明白母亲去拯救女儿时是如何想的,但我却深深地明白,她若是有一丁点的犹豫,她的女儿便有丧命的可能。做为一个母亲,肯定是不忍心让子女受伤害的。
就像我小时候,我玩水果刀时不小心割到了手,一直淌血,医生在为我消毒时,我疼得哇哇大哭,我看看妈妈,她也是一脸痛苦的表情,长大了,我明白母子是连心的,疼在自己身上,痛在娘的心中。
文中有这样一组数据:2005年6月14日,22岁的一位牙加买加选手刷新了世界纪录,起跑反应达到了0。15秒,而那位叫陈静的母亲却只用了0。018秒,这是一个母亲创造的奇迹。是的,她们是能创造世界纪录的,她们自己吃苦耐劳在所不惜,只愿子女能健康成长。她们就像一支红烛,燃烧自己,照亮孩子们的人生旅程,让孩子走得更踏实、稳健,她们又像雨露滋润孩子的心田,温暖孩子们的心灵。她们具有博大的胸怀,只有奉献,不求回报。难道这不足以证明她们已经创下了世界纪录吗?
“妈妈”是无私,伟大的代称,是辛劳、和蔼、不求回报的总称,更是我们身体、灵魂的依靠啊!
1+1为什么等于2 (字数:2000)
不是一般的人能答出来的!
科学家到现在才说出来,很复杂的!
1+1为什么等于2?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又奇妙无比。在现代的精密科学中,特别在数学和数理逻辑中,广泛地运用着公理法。什么叫公理法呢?从某一科学的许多原理中,分出一部分最基本的概念和命题,对这些基本概念不下定义,而这一学科的所有其它概念都必须直接或间接由它们下定义;对这些基本命题(也叫公理)也不给予论证,而这一学科中的所有其它命题却必须直接或间接由它们中推出。这样构成的理论体系就叫公理体系,构成这种公理体系的方法就叫公理法。1+1=2就是数学当中的公理,在数学中是不需要证明的。又因为1+1=2是一切数学定理的基础,所以它也是无法用数学的方法证明的。至于“1+1为什么等于2?”作为一个问题,没要求大家必须用数学的方法证明,其实只要说明为什么1+1=2就可以了,可以说这是定义,也可以说这是公理。不过用反证法还是可以证明的:假设1+1不等于2,则数学就是一锅粥,凡是用到数学的地方都是一锅粥,人类社会就乱了套了,所以1+1必须等于2。1+1=2看似简单,却对于人类认识世界有非同寻常的意义。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就像一个小孩滚雪球的过程:第一步,小孩先要用双手捧一捧雪,这一捧雪就相当于人类对世界的感性认识。第二步,小孩把手里的雪捏紧,成为一个小雪球,这个小雪球就相当于人类对感性认识进行加工,形成了概念。于是就有了1。第三步,小孩把雪球放在地上,发现雪球可以粘地上的雪,这就相当于人类的理性认识。雪可以粘雪,相当于1+1=2。第四步,小孩把粘了雪的雪球在雪地上滚一下,发现雪球粘雪后越来越大,这就相当于人类认识世界的高级阶段,可以进入良性循环了。相当于2+1=3。1,2,3可以排成一个最简单的数列,但是可以演绎至无穷。有了1只是有了概念,有了1+1=2才有了数学,有了2+1=3才开始了数学的无穷变化。物理学与1+1=2的关系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,有已知到未知的过程。在数学当中已知1、2、3,则可以至于无穷,什么是物理学当中的1、2、3呢?我认为:质量、长度、时间等基本物理概念相当于1,它们是组成物理学宏伟大厦的砖和瓦;牛顿运动定律相当于2,它使我们有了真正的物理学和科学的物理分析方法;力学的相对性原理相当于3,使牛顿运动定律可以广泛应用。在经典物理学中一切都是确定无疑的,有了已知条件,我们就可以推出未知。等到相对论的出现,一切都变了。现在相对论已经深入人心,即便是那些反对相对论的人,也基本上是认可相对论的结论的,什么时间可变、长度可变、质量可变、时空弯曲……经典物理学认为光速对于不同的观测者是不同的(虽然牛顿是个唯心主义者)。相对论则认为光速对于不同的观测者是不变的(虽然我们是唯物主义者)。我们丢掉了经典物理学所有不变的东西,换来的是相对论唯一不变的东西----光速。我觉得就象是用许多西瓜换来了一个芝麻一样,而且这个芝麻是很抽象的,它在真空中,速度最快,让你根本捉不到、摸不到。我认为牛顿三条运动定律是真理,是完美的,是不容置疑的。质疑牛顿运动定律的人开口闭口说不存在绝对静止的物体,也不存在绝对不受外力的物体,却忘了上学时用的物理教材,开头都有绪论,绪论中都说:一切物质都在永恒不息地运动着,自然界一切现象就是物质运动的表现。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、物质的固有属性……还提到:抽象方法是根据问题的内容和性质,抓住主要因素,撇开次要的、局部的和偶然的因素,建立一个与实际情况差距不大的理想模型来研究。例如,“质点”和“刚体”都是物体的理想模型。把物体看作质点时,质量和点是主要因素,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时可以忽略不计的次要因素。把物体看作刚体——形状和大小保持不变的物体时,物体的形状、大小和质量分布时主要因素,物体的变形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次要因素。在物理学研究中,这种理想模型是十分必要的。研究机械运动的规律时,就是从质点运动的规律入手,再研究刚体运动的规律而逐步深入的。有人在故意混淆视听,有人在人云亦云,但听的人自己要想一想,牛顿用抽象的方法来分析问题,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抓主要矛盾的指导思想的,否定了牛顿运动定律,我们拿什么来分析相对静止状态、匀速直线运动、自由落体运动……?看来相对论不但搞乱了我们的基本概念,还搞乱了我们的分析方法,这才是最危险的,长此以往,物理学将不再是物理学,而是一锅粥,一锅发霉的粥!我认为物理学发展的正确思路是先要从质量、长度、时间、能量、速度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上着手,在物理学界开展一场正名运动,然后讨论牛顿运动定律是否错了,错的话错在哪里,最后相对论的对错也就不言自明了,也容易接受了。
山东烟台芝罘区潇翔三年级:方嘉俊
完美不等于圆满——读《你不必完美》有感 (字数:350)
完美不等于圆满
——读《你不必完美》有感
“如果我们能勇敢去爱,去追求,我们就能获得别的生命不曾获得的圆满。”默念着最后一段文字,微笑在我唇边散开。是啊,你不必完美,因为完美不等于圆满。
《你不必完美》讲述了一个简单的小童话:一个被劈去了一小片的圆想要找回一个完整的自己。它滚得很慢,一路快快乐乐。有一天,它找回了碎片,然而,作为一个完美的圆,它滚得太快了,错过了许多快乐。意识到这一点后,它毅然舍弃了碎片。作者围绕它展开讨论:完美真的是完美吗?最后,他得出结论——no!因为,完美不等于圆满。
我们当然应该努力做到最好,但人是无法完美的。我们可以追求完美,却不能苛求完美。在承担瑕疵之前,我们必须询问自己,那些导致事情出现差错的错误是否是我们应该承担的?我们是否已经尽力了?
也许只有不再完美,我们才能完整。我们才可以有一个个目标让我们前进;我们可以享受到进步的喜悦快乐——而这是一个完美的人所感受不到的。只要我们心中有爱,圆满的幸福就在身边。
你不必完美,因为完美永远不等于圆满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