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白纪
昨天久违地拿起毛笔完成书法课的作业,倒是这学期在这门课上唯一的付出了。一面羞愧着一面忧心着一面又觉习焉不察。回到家的这几个月里,先是错把故乡作他乡的不适应阴冷的南方冬天,再是假装忙碌地东奔西走联系旧友、社会实践,那时是甜蜜的烦恼;而后突如其来的“延长假期”,一步步熟悉套路,放飞自我,倒是让人焦虑的幸福了。两段时间和心态倏忽化成黑白交融的画面,恍惚很近,又仿佛很远了。对时间感知的弱化,该忧还是喜呢。按部就班地完成着接二连三的任务,不急不慢,在一个个任务间转动,倒把焦虑阻隔了。于此同时阻隔的,也有掌握感和深刻。前些天室友问我初入校园的印象,我一时竟想不到答案。并非千言万语寻不到端讲起,而是漫漫的无感,或者说下意识地压制某些将要溢出的情绪,这或许是客观中立的后遗症,但也是习得性地忘记不愉快的感受。只身踏上新的旅程,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。曾经的骄傲变得寻常,自知的缺陷被放大,便陷入一种惶惶不安的境地中。那时候给予我陪伴的人成为我那段时光的亮色,黑色里的一抹耀眼的白,点亮了那段懵懂岁月。期待或许是小时候,而当那些魂牵梦萦、念念不忘变得触手可及或是近在眼前,反而会有一种幻灭和无措。那层自我感动的滤镜远去之后,平平淡淡的生活总有些单调。生活在远处,近处的黑白总不及远处的彩色美丽。于是在大学生活的自由和限制、满足和失望里沉浮。离开家的半年里,发现了生命的更多可能。“躲在屏幕后面”的人因为“不认识”而突然有了一丝丝勇气,参与集体讨论甚至会被误认为是一个活泼的小姑娘。跟朋友约着看海洋馆、去西单买东西、坐火车回家,游刃有余,倒是偶尔生出“天高任鸟飞”的自由快活感受和“留在这座城”的想法。原生家庭的懦弱、封闭给我潜移默化的影响,离家的日子里,似受其禁锢牵制,又在隐隐约约有所改变。内在人格黑白交融旋转上升的感觉,有时会如沐春风,有种光辉落在身上的喜悦。最难忘的是南方的孩子见到的北京的第一场雪。初来之时,还听学长说去年回家之后北京才落雪,白白错过了。却没想到属于我的冬雪来得却很早。那时天色渐晚,已是灰白。我从关门很早的院图书馆下楼,找了间安静的教室,靠在离暖气片很近的椅子上,读《洞穴奇案》,旁边是很大的一面玻璃,不远处施工的吊机举着通天的铁臂静静地停驻着。手机里辅导员和同学们在兴奋的议论着云的走向。我也怀揣着小小的期待向外面张望着、等待着。突然间,群里就沸腾了。我的心弦仿佛也被拨动了,急忙向窗外望去——小小的雪花稀稀疏疏的落下,仿佛雨滴一般。欣喜之外其实还有一点点失落和担心:这么小的雪能积起来吗。那一天的晚课恰好是一门通选课的最后一堂课。在课上遇见一个有着既有重庆妹子豪爽又有艺术少女温柔的姑娘,我们一起上手工课,一起做调研,还在一个雨下得很大的日子一起骑自行车回宿舍,我们有点舍不得,还特意早早地去上课。那堂课结束,我们走出教室,雪依旧若有若无地飘着。映入眼中的,是整整齐齐的白色,雪落在阶梯上,铺成薄薄的地毯,侧面则是水泥原本的灰黑色,色彩显得很有层次感。我们高兴地挽起手,快步走到露天地雪地里跳一跳,干脆的沙沙声让我们都很惊讶,互相嚷着“没见过世面的南方人”。那时夜有些深,暖黄的灯光不像是线条,而仿佛颗颗金色的小水珠,雪花就在它的目光下轻盈的悠扬地舞蹈着。那片白茫茫真让人怀念啊。过去的日子,或喜或悲,或清愁,或愉悦,耳边仿佛响起黑白键盘流淌出的清泉般的乐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