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庆游乌镇
【篇一:国庆游乌镇】
今年国庆假期,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江南水乡——乌镇。那里小桥流水、风景如画,镇子里还有很多景点,其中,我很喜欢的地方有:囍庆堂、昭明书院、三寸金莲馆和白莲塔。
囍庆堂是乌镇传统的婚庆殿堂,里面陈设齐备,内容多彩。它给我们展示了古时新娘新郎是如何拜天地、入洞房的,以及古时的婚房、床品等。人们还可以穿上古时的婚服亲自参与体验,留下美好的记忆噢!
谁都知道我是个书法爱好者,走到哪儿就要看到哪儿。人家南梁的昭明也一样,不仅是个书法爱好者,还是一个读书人。因为喜欢读书,就给自己盖了个书院,并由自己的名字昭明来命名。书院面积很大,把趵突泉装进去都没有问题。
三寸金莲馆可不是什么卖珠宝的地方,告诉你吧,这是展示古时鞋子的地方!会让大家感受到现代与古代鞋子的变化,馆里展示了我国不同时代的272双鞋子,以及许许多多图片和缠足用具。最原始的鞋子仅仅是由一块木板和一条绳子构成的,人们用绳子绑住脚,把木板压在脚下,再用绳子固定木板,鞋子就做成了!还有古代的女人都需要缠足,硬是通过带子捆绑,限制脚的正常发育,让女人都有一双超级小的脚,称为三寸金莲。
白莲塔是我最喜欢的景区,白天,这里风景如画,在阳光的映照下,白莲塔的塔尖上闪着银光,好像被打磨的无比光滑的银子一样。你看了一定会发出“日出江花红胜火,春来江水绿如蓝”的感叹。入夜,华灯齐放,白莲塔在月光的倒映下,显得格外美丽。渔船轻轻划过时,水面激起点点波纹。在它们的装点下,白莲塔显得分外妖娆,来这里参观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了。
乌镇这个美丽的地方,不仅风景如画,景色迷人,而且有许许多多有趣的景点和千古流传至今的名胜古迹。这样,我在我的诗集本上写下了新的一页——《忆江南·水镇》。
【篇二:国庆游乌镇】
轻轻的脚步,伴着柔柔的目光,生怕惊醒了这场美梦
晨起坐在轻轻晃动的乌蓬船上,看它漾起水波倦倦的颔笑,空气中夹杂着淡淡的米酒香。向两岸望去,依水而建的水阁,成为乌镇独特的美景。水阁画卷般在眼前徐徐展开:斜斜的屋顶,有了些斑驳的印记,仔细凝望,干枯的朽木上散映着点点绿光,似乎是接受了雨水许久的洗礼。目光下移,磐石筑成的屋身出现在我眼前,无规则的边角被磨平了。再往下,是透过灵动的水面的木桩,透着沉稳的气魄。沉稳的水阁历经风雨洗礼,风韵犹存。
水纹漾起了淡淡的涟漪,灵鱼碧水尘封古老的诗卷,随着它的缓缓展开,窗纱也轻柔地拂动,水乡晓雾朦胧。乌蓬船慢慢地从其身旁划过,我轻抚着沉旧的木桩,是那么的沧桑和古老,仿佛诉说着久远的故事。
下了船,漫步在石板路上,我仿佛置身于石的世界。透着沧桑的小路,还有点缀着水滴的石拱桥。那一块块爬满青苔的身躯嵌着一条条细密的纹理,透着无言的史记。我用脚轻轻磕着石板路,耳边传来清脆的声音,是那么地悠扬,弥漫着岁月的味道。它未受战争的洗礼和城市的侵占。似一块沉睡已久、未经雕刻的璞玉。
沿着石板路,我寻觅到一家水边的茶馆,手中捧一杯清茶,倚栏而坐,览尽一河风光,那淡绿色的流水充满了律动和灵性,把整个乌镇点缀得古韵质朴,似乎能把人带进了舒缓飘逸的梦境。偶有杨柳堤岸闲雀三两,但划动的乌蓬船,惊扰了它,飞掠水面而去。
乌镇的美,是因为它承载了美的目光;乌镇的韵,是因为它的古朴清雅。人生无常,心安便是归处。在乌镇,没有一丝杂念,有的只是宁静而又悠远的韵。
【篇三:国庆游乌镇】
春色未尽,细雨乍至,空气中弥漫着草香的味道。嗅着这股沁人的草香,我随父母一同踏入了这座浙江古城——乌镇。刚进大门,映入眼帘的,是一些上世纪才有的青砖白瓦房,脚下的路也不知何时变成了青石板路。恍惚间,我竟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。一步,一步的缓缓前行,前方的路突然狭窄起来,成为一条幽深的小巷,看不见尽头。身旁,穿着时尚的俊男靓女与身着蓝底印花布衣服的少女少妇交织于一起。大脑竟没来由的转不过神来。
乌镇多河。走着走着,便会有一条窄窄的小河,横在路旁,随凉风缓缓流淌。河两岸的芦苇丛中隐约可见一两座石拱桥或停泊的几艘小船,心情也不觉舒坦了许多,融入了这有如云天之外的美景之中……
阳光照在水平如镜的河面上,闪烁着耀眼的金光。不知不觉中,我们已经到了茅盾先生的故居。跨过高高的石槛,穿过拥挤的人潮,进入屋中,周围的环境一下子寂静了下来,唯闻鸟儿啁啾之声,清脆婉转,只有一份清静,在心中荡起涟漪。细细打量,屋中摆设其实并不繁华,反而很简朴随性:一桌,一椅,一匾,但一股浓厚的文化气息于空气中弥散开来,我不禁屏住了呼吸。轻轻推开一扇门,有悦耳的“咯吱”声伴随着木门缓缓打开而浮于耳畔。门外,一棵芭蕉悄然立于细雨之中,叶脉上有清透的雨珠,衬得绿叶愈发嫩绿。穿过回廊,又是一间房,但还未等我多做停留,就被参观的人群带了出来。
从后院出来,一股酒香扑面而来。循着酒香走去,一间酒坊赫然立于眼前。我走下楼梯,小心翼翼的走进了酒坊,浓烈的酒香立即包围了我,这是传说中的三白酒么?带着疑惑,我细细的品了一口。嗯,味道要比米酒更香、更醇,饮尽还有一丝清甜萦绕在齿间,久久不散。
出了酒坊来到了染坊,呈现在眼前的是等待着上色的一缸布料。染料的颜色十分简单,不过蓝白两色,但印出的花纹倒也如水墨一般淡雅,简朴,大方。
微云一抹遥峰,冷溶溶,恰与个人清晓画眉同。
此般美景,当终生不忘。
【篇四:国庆游乌镇】
船从渡口缓缓驶向乌镇。
绿莹莹的水在午后的阳光下闪耀着,荡漾着,像是要涌出来,流进我的眼眶。船在水上划开的裂纹也泛起涟漪。水面的清爽被风掠着,轻拂着人们的面庞,驱散了夏日的灼热,添了几分阴凉。
上岸了。踏着青石砖铺成的路,两边的房屋静静地伫立,黑色砖瓦叠成的屋檐垂垂地低着头,像一位衣着朴素的女子,典雅而优美。桂花的香味在巷子间来回游走,像是从很远的地方飘来的回忆,朦朦胧胧,时有时无。
乌镇的小店,门口挂着一幅幅皮影,它们等着真正赏识、热爱它们的人与自己相认。柜台上的一袋袋玻璃珠不禁勾起了人们对小时候的美好回忆,那时的自己是多么无忧无虑啊,和儿时的玩伴一起打闹,欢笑,没有烦心事。自己的童年好像被人小心地收藏起来,藏在了这个地方,只要走进这里,童年的时光便又再次回来。
道路被无尽地拉长,看上去没有尽头,远处只有一片阳光和浓密的绿荫,跳跃的光斑像是洒在舞台的碎金。水乡对岸的两排房也对望着,用无声的言语诉说着自己的长长的心事。阳光下,它们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很长,画出乌镇的古老与空旷。一砖一瓦,承载了几代人的光阴岁月,承载了几代人的情感。
“枯藤老树昏鸦,小桥流水人家”所描绘的大致就是如此了。只是乌镇少了几分游子的悲伤,多添了几分家的宁静。
游走在乌镇中,我的思绪渐渐飘远,我想:当人们沉醉于大都市的灯红酒绿时,当人们怀揣着各自的心事在举目无亲的水泥森林间行走时,是否有人会感到自己的身心已经疲累不堪?当人们在曾经的森林上建起游乐场供自己游玩时,有没有人感到,哪怕是一点点,失去自然的悲哀?
我们是该停下来了,让自己那不安而急躁的心去好好休息一下,让每天高速运转的大脑得以平静;停下轰鸣着的机器,让自然保持原有的纯真。这里自然会有我们所急于追寻的那份简单的快乐,它能让我们的心灵返璞归真,冲刷去时间在心上留下的痕迹。
但愿有一天,我们已逝的家园能够带着宁静与美好回归到我们的身边。
【篇五:国庆游乌镇】
暑假,我和妈妈游览了乌镇,独特的优美风光,让我印象深刻。
走下车,到达乌镇,已是黄昏。柔和的清风迎面拂来,散去旅途的劳累,带给我们独属于乌镇的风情。
用过晚餐,我们来到码头,坐上木质的小游船。小游船里还算宽敞,梁上搭着几把凉扇,精致的雕花栩栩如生,仿佛要从船顶上跳出来。船夫用力地荡着小船,我们却丝毫感觉不到不适。此时,两岸早已灯火阑珊,星星点点的灯光妆点着这座充满江南风情的小镇,将整个西栅勾勒得晶莹剔透。
我轻轻闭上眼睛,用心感受。细浪敲击着船边,带来一阵阵清脆的响声,两岸的光晕温暖着人的脸庞。湖水似去了尘的铜镜,倒映着一幅幅古画,水上偶尔飘来几盏莲花灯,像跨越千年盛开的古莲,点亮了视野。不知不觉间,我们到达了终点。
这次游览乌镇的经历让我至今难忘。乌镇淳朴的民风,让我感受到他们对异乡旅客的热情,让人在这江南小镇里流连忘返。
【篇六:国庆游乌镇】
五一假期,我们全家都到乌镇去玩。为了更好地了解乌镇的景点特色和历史人物,爸爸特地请了一位导游,让她给我们讲述乌镇的故事。
我们进了大门往前走,只见里面黑瓦白墙,绿树红花,自己仿佛在画中游一样。导游姐姐先领我们去了百床馆,走到里面,导游姐姐对我们说:“江南百床馆里展示的床有近百张,这些床各式各样,有的床上雕刻得很精致,有的床是用黄杨木制成的……每个床上都可以挂蚊帐,在床的旁边分别有四进床:一道脱鞋,二道脱衣服,三道放马桶,四道上床睡觉。也有三进床,二进床,零进床。每张床都有丰厚的生活内涵,或求平安、或求多嗣,这就是古老中国人的心愿,也是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又一次清晰地展现,其中左边那张床是镇馆之宝——清代的拔步千工床。”我看着那精美的花纹,不禁感叹:“多神奇的床啊,竟有这么多的图案!”。
我正在欣赏各式风格的木床,导游姐姐催我们游览下一个景点,我只好从人群里挤了出去,跟着导游姐姐来到了蓝印花布馆。一进门就看见一个庞然大物——9米长的竹竿上挂着长长的蓝色花纹的布。导游姐姐轻轻拿着布,对我们介绍说:“这种染料,是从一种叫蓼蓝草中提取出来的天然植物染料,很环保。它耐洗耐晒,不易掉色,也很牢固,是古代人智慧的结晶。”我看看花布,它是蓝底白花,做工很精细。阳光下,像自家新买的窗帘,在微风中翩翩起舞。有的孩子在里面与家人玩着躲猫猫,乐呵极了。
随后我们又游览了江南民俗馆。跨过门槛就看见有两个人站在那一动不动,我想:这两个叔叔是被定身了吗?怎么一动不动呢?我上前去探个究竟:原来这两个人是假的,是用石膏做成的石膏像。他们站在这里是展现当年的情景:坐在柜台里的是掌柜,站在里面的是账房先生,在外面的是伙计。在我们的左边,有一位老奶奶,她正在做鞋底。在她的旁边有一位很年轻的姐姐,她正在刺绣。她们都坐在那里,聚精会神地做着,不受外人的打扰。再向里走,我们看见了古时候的旗袍,颜色很朴素,它们被穿在塑料模特身上。
走出民俗馆,我看见有几个老爷爷正在悠闲地在下象棋;孩子们在旁边无忧无虑地玩着,他们的母亲在旁边目不转睛地看着自己的孩子,生怕孩子受点伤。乌镇人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呀。
最后导游姐姐引导我们来到了现代革命文学家茅盾的故居。我从屋里的碑文里看到茅盾于1896年7月4日出生,他在这里度过童年生活。茅盾在这里上了私塾,他的母亲对他的教育深远,以至于他成为一位著名的作家。我非常敬佩这位伟大的母亲,在那个年代培养这样优秀的人才。
虽然今天腿有些酸,但是让我了解到了更多的历史故事,以及古代的习俗。多美丽的乌镇啊!以后有机会,我一定再次来游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