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·桥·生活
人&桥&生活_抒情散文700字篇一
那人大了,那桥才有;那人老了,那桥不老;那人去了,那桥犹在。
我对我的童年很不满,认为自己远没有书中所说的那样天真烂漫,无忧无虑。门前的河时时占据我的视线。想去那头,也顶多只能转到一座小镇。我常常一次次将目光抛向河的那边,河那边的任何一样东西都在勾动我的心弦。于是我的童年就在这样的守望中度过。
转眼间,我长大了,懂得了一项极其重要的本领——沟通。没有它,你永远与别人搭不上桥,挂不上钩。正如我们第14课教的一句话:条条大路通罗马,意思是你应该以自己为中心,不断地与别人去搭桥,让自己的朋友能够源源不断,而不是那屈指可数的几个。
总是想要留住什么,于是拼命的招人签名、照相,似乎有点不务正业,在别人看来,自己似乎在营造一种氛围,但我觉得自己似乎是在亡羊补牢。我曾固执地认为,一个人独处是一种极佳的生活方式。交往,是一件很复杂的事,不仅要照顾好同学关系,还要照顾好朋友关系。但是,有一天我突然明白了,我其实是很孤独的。我曾走过一座铁索桥,根根不相连,把我吓得半死,但回头一想,生活也是如此,交点越多,桥越坚固;交点越少,桥越摇晃。
开窗关窗,时光流逝。少年不识愁滋味,为赋新词强说愁。。岁月已冲刷了我太多东西,就像郑智化的《水手》,总是一副弱不经风孬种的样子。寄给父母太多的离愁失望,我在肆意破坏两代人的那种连接,而父母在精心地呵护它,自己却从不设身处地的为父母想,每次都毫不留情地挥刀斩断这种连接。直到有一天,才发现父母鬓角上的白丝特别的耀眼,耀地自己心痛,这才想到自己长大了。
那人老了,那桥不老。
那人去了,那桥犹在。
人&桥&生活,这是三个不同的却又息息相关的,又必须要同时存在的三个关联词。
放流一盏孔明灯_抒情散文1200字篇二
再过些日子,要去江边了。离别,沐浴江边的风浪,听着细沙的流动,还有帆船的呜呜哽咽。她要放流一盏孔明灯,去前行,那路途上是一片繁花。
她迷失在大漠中,风沙茫茫。云飞扬,她的马儿系着铜铃,扬起鞭儿,打着赛马的节奏,兜旋着,蹬起了脚跟,从后背拉出了一支箭,使出全身的劲儿,引弓射雕。那是鸿雁,蓝天白云里的一声洪亮,划过天际,她听到了竟折断了箭,迂回刺破了手心。一场赛马,她知道了有个弯弓射大雕的故事,美丽的草原是她的家。那点点滴滴洒落在滚烫的沙石上,染红了,凝成了鸡血石。
她辗转在草原上,湖水清清。蓝蓝的天上白云飘,骏马奔腾驰骋,跑马溜溜歌,那对歌,一声声在遥远的地方,有位好姑娘,天竺少女的玲珑,如羞答答的玫瑰的色彩,陶醉了。她记得有葡萄美酒夜光杯,打着祝酒歌变换着,跳起了舞蹈,篝火架上炙烤的是风味,胜利的喜庆。手拉手,唱起歌,头上的小银铃哗哗响,脚踹进柴火上,仰头间一轮上弦月,变更着下弦月。那点点滴滴跳进了青草的经脉上,风化后,刻在了石头上。
她来到高山雪原,白色片片。高山的积雪,如一条条白色的丝绸,打结放下流苏,成了瀑布。有了泉水丁冬响,有了你从雪山走来,春潮是你的澎湃。她乘上一叶小舟,见到了黄鹤楼,烟花三月的扬州柳如烟,春雨如酒。琼楼玉宇,把酒临风,水调歌头,明月几时有,还有动人的诗篇,沈园里壁垣上留下了红酥手,黄藤酒……那点点滴滴流过滔滔的江水,大江东去,成了岁月里的歌。
她停息栖居江边,浪淘沙了。曾经,她和同行的小脚丫一起逐浪,那天她穿着一身粉色,在江面波光闪闪下,对着江对岸呼喊,喂,喂,喂。瞬间侧过脸笑了,岸边芦苇在摇晃,小螃蟹爬上了岸,一阵浪涌上岸,冲击小脚丫像挠痒痒,浪花卷在脚背上有种清凉的感觉。那是她在嬉戏,捡起江边的软石,揉在手心里,像一块墨。小脚丫泼起了水,跺着脚跟上了岸。对岸是蒙上了一层纱,依稀有水杉的影子,如绣在屏风上的画,远处点点帆船成了点缀的一笔,卷起的千堆雪是画中浓墨,那是一个借东风的故事。她,竟是千年后的一场穿越。
那江边不在了,没有了岸。有的是大堤缔造,那是生命的系靠。消失了江边,风平浪静了。一场梦啊,她醒了,要去江边了。于是,她听到了浪奔,浪淘,万里江海点点星光耀。那现代的音乐,旋律每变换一次,她知道了自己是走千山,绕千道,天上万里云霄。若一朝看透了,一身清风争多少,她竟是从大漠而来,天上万里云霄,那是小鸿雁一声惊叹,扣在她的心上。她驰骋草原上,化成了一轮新月,眉间笑,雪山的莲花不再打坐了,那闲池阁里是一声琵琶,对月凝望,十面埋伏惊风吹,叹息间是琴声悠悠,幽静深巷里。借问酒家何处有,牧童遥指杏花村,那酒在巷子里,成了撑着油纸伞的姑娘。那淡淡的忧伤总是如江河水,淘声依旧成了一张登客船的票,只是现在不需要扬帆了,那一叶扁舟也消失了。
她默默地祈祷,有一盏孔明灯,在天际里,飘摇,微弱的光是一丝,一缕。那一纸柔情,跃上了。江边不是冷风吹,那楼最好是阁楼。阁楼边上是池阁,一轮新月初上就映在池阁里,后面是江水的拍打的声音,那岸不会决堤的,有风车在那里转呀转,像是抖空竹,如仙女的绸带一样飘飘,轻柔。放流一盏孔明灯,聆听着春江花月夜,挥挥衣袖,带走那清愁。